生产管理标准
************
生产管理标准
1 总则
1.1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管理具体包括: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生产过程的组织调度与控制,在制品,半成品方面的管理,外协件的订货及对外劳务和加工手续等。
1.2 生产管理的任务是合理的组织企业生产活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有效地控制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2 生产作业计划的管理
2.1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实行厂级、车间及班组三级管理,生产部负责全厂月份作业计划的编制。
2.2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原则:是在保证经济合同要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合理搭配,均衡生产。
2.3 安排计划中的工程项目做到施工图、工艺文件落实,工料计划下达,主体材料落实。
2.4 作业计划编制的时间
2.5 作业计划编制的依据
2.6 生产作业计划的内容:
2.7 为完成生产作业计划,编制依据:保质、保量全面完成计划。针对所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又要考虑生产连续性为下一阶段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2.8 要提高编制计划的科学性,执行计划的严肃性,作业计划下达各单位必须认真组织,确保完成。
2.9 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作业计划时,按下述办法办理:
2.9.1 凡车间计划指标需要调整(不影响全厂指标)有关在本月20日前写出申请报告,生产部审批,同时,在编制下月作业计划时,优先安排。
2.9.2 厂级计划指标的调整,由生产部提出申请在二十八日前报主管厂长审批。
2.10 必须按时完成厂长临时下达的紧急调度指令。
2.11 作业计划中的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单位、计算办法产品分类均应与订货合同保持一致。
2.12 技术工艺部门下达的图纸、工艺、工程预测。同一工程应力求统一下达,凡是重点工程周期较长,工程工装量较大的,工装计划应优先下达,尽量避免在施工中追加工装计划现象。
2.13 各车间要优先安排废品补制及回用品的退修、返修。
2.14 供应部门在下达工程投产通知单时,主体材料必须具备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它百分之二十部分能在近期内解决方可投产。
2.15 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按下达生产计划指标,了解各车间生产
指标完成情况,对完成指标确有困难的应及时组织协调。
3 生产调度
3.1 生产调度工作是组织实现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重要手段,是合理地组织指挥和协调日常生产活动的重要工具。
3.2 生产调度的权利;厂部生产调度是在生产副厂长的领导下,确保作业计划完成,负责全厂各部门之间,生产过程的工序之间的调度衔接工作。车间调度在车间主任领导下具体组织车间内部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调度会议决定,充分行使权力。
3.3 生产调度的工作内容
3.4 建立生产调度日记,随时记录生产中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找出规律。
3.5 建立健全生产调度会议制度。
3.6 生产调度工作要求
4 在制品、半成品管理
4.1 在制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尚未制造完毕的一切毛坯件、零件、部件的总称,通常指库存半成品以及正在生产现场周转,加工的工件。
4.2 在制品就是保证生产过程不断地进行,避免发生前后脱节前松后紧和不必要的积压,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实行有效地控制与管理。
4.3 在制品、半成品名称、工程编号、图号、子号、计算单位、数量、材质等均以工艺大卡为依据,在转序,保管、领出,发放时必须核对无误。
4.4 内转出的在制品、半成品,必须在实物明显部位写明工程编号、名称。无法书写的小件挂标签,避免工件混杂。
4.5 车间在制品堆放要合理,毛坯件与加工件应隔离,成品摆放应有固定位置,精密件应装箱或上架,防止碰撞、划伤和腐蚀变形。
4.6 车间半成品,有编号、有标志、有标签。易燃品有防备措施。
4.7 凡车间内部周转的在制品、半成品、由车间自己负责转序、保管。凡需要转到其它车间继续加工或半成品,由上道工序车间完成。
4.8 对表面已经加工的在制品、半成品的运输,必须轻拿轻放,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周转箱,周转架、软质包垫等防止磕碰划伤。
5 外协管理
5.1 全厂所有计划项目的外协工作统一归口生产部管理·
5.2 依据各项计划项目要求,签订外协零部件加工的有关合同,并且经常督促检查外协件订货合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漏订和积压浪费。
5.3 按期做好外协件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质量合格、数量正确、符合图纸技术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外协件要及时与制造单位联系解决。
5.4 在外协工作中,应做到态度和蔼、积极主动,要经常深入车间听取有关科室、车间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6 管理考核
本标准所列管理业务,可依据厂经济责任制所规定的办法进行考核。